
每次連假一到,台灣高速公路彷彿變身為大型停車場,車陣一路從北塞到南,令人望之卻步。這時,我總會默默打開導航,把車轉進湖口交流道,朝著「湖口老街」前進。湖口老街承載著歲月痕跡的紅磚街道,完整地保留了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的街屋樣貌。紅磚洋樓、拱形騎樓、樸實的招牌。

雖然現在也有不少觀光客造訪,但老街的步調,依然是悠悠哉哉、悠悠味道。老街的盡頭,莊嚴的天主教堂靜靜佇立,為這條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增添了一份寧靜與莊重。

這次我們選了新友飲食店當作打牙祭的場所。這間客家菜老店,沒有華麗裝潢,卻依舊人聲鼎沸、座無虛席。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

麵屋千雲 光華店,每次經過都看到店門口長長的人龍,今天經過難得沒人(照片是吃完後補拍的,又是排隊人龍),於是近來嚐嚐鮮。

店內的裝潢走的是日式簡約風,店內環境乾淨舒適,座位間的距離也算寬敞。

濃厚雞白湯拉麵:拉麵湯頭是拉麵的靈魂所在。這碗濃厚雞白湯非常醇厚,還帶有淡淡的甜香,搭配Q彈有勁的麵條,但搭配的肉口感不是我愛的。店員有表示:如果覺得湯太濃,可以調整。我確實是覺得湯底太濃,但因為不是我的主食,所以沒差。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在一穗ミチ的小說《請待在有光的地方》中,「光」成為情感的核心隱喻,串起了兩位主角結珠與果遠在不同成長階段中的深厚羈絆。這部作品以細膩而溫柔的筆觸,探討了一種難以歸類的情感,挑戰了我們對愛情、友情以及人際關係的既定認知。
結珠和果遠分屬不同的世界:結珠出生於優渥的家庭,卻在母親的苛求下感到壓抑孤單;而果遠成長於貧困中,習慣隨遇而安的生活,散發著自由與奔放的氣息。兩人在七歲時的一次偶然相遇,使彼此的生命交織,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聯繫。這份羈絆,既不完全是愛情,也無法歸類為友情,而是一種超越語言範疇的靈魂共鳴。
「請待在有光的地方」這句話在故事中的不同階段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它在童年時代表純真的陪伴渴求,在青春期中隱含著自我犧牲與退讓,而在成年後成為釋然與理解的象徵。隨著情節推進,結珠與果遠一次次分離與重逢,她們在黑暗中彼此照亮,同時也不斷掙扎於命運的拉扯中。
作者在小說中運用「光」的意象,不僅象徵希望與溫暖,也暗示著兩人關係的演變與深遠意義。她們的情感不受社會框架的束縛,提醒我們,不是所有情感都需要被明確標籤,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可以如此珍貴而複雜。
小說以開放式結局收尾,兩位主角各自前行,朝向未知的未來進發。這樣的安排,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她們或許會以各自的方式持續影響彼此的人生,又或許會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光」。無論如何,這段充滿情感張力的故事在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讓我們反思自己在情感與人際關係中的追尋與選擇。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三十年前,蒙古烤肉盛極一時,還是學生的我,約上幾個死黨,擠進熱氣蒸騰的店裡,選好自己愛吃的肉與菜,再交給師傅用鐵鏟翻炒,最後端上來的那盤蒙古烤肉,彷彿承載著青春的豪邁與滿足。然而,隨著飲食潮流更迭,蒙古烤肉漸漸消失在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更精緻、更流行的料理選擇。
直到今天,因為同事的一句「來去唐宮吧!」我才驚覺,已經好多年沒吃過蒙古烤肉了。踏進松江路的「唐宮」,一股熟悉的香氣迎面而來,彷彿記憶裡的畫面重新拼湊。

原以為蒙古烤肉已成昨日黃花,沒想到中午11點半,店裡早已人聲鼎沸。排了近20分鐘,才輪到我們夾取食材。這等待的時間,不但沒有讓人不耐,反倒更讓我期待這道久違的美味。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匡靈秀(R.F. Kuang)的《黃色臉孔》並非一部輕鬆的讀物,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當代社會的種種病灶,從出版界的潛規則、社群媒體的失序到個體深層的身分焦慮,都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部小說以其辛辣的筆觸和引人入勝的情節,迫使我們反思在追求認同與成功的道路上,究竟迷失了什麼,又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匡靈秀,這位筆名為R.F. Kuang的作家,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文化背景。1996年出生於中國廣州,幼年移民美國德州,她的成長歷程橫跨東西文化,這或許也塑造了她作品中對於身分認同、文化權力等議題的敏銳觸覺。《黃色臉孔》並非匡靈秀的初試啼聲,在此之前,她已憑藉《罌粟戰爭》三部曲和《巴別塔學院》等奇幻作品在文壇嶄露頭角。然而,《黃色臉孔》是她首次挑戰更貼近現實的文學小說,卻依然展現了她駕馭不同敘事風格的卓越能力。她的學術背景——喬治城大學歷史系畢業,並於劍橋和牛津取得碩士學位,現正於耶魯大學攻讀東亞語言文學博士——也為她的寫作注入了深厚的學術底蘊,使得她的作品不僅有故事性,更富含思想深度。
《黃色臉孔》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莫過於其對出版業界毫不留情的刻畫。小說以第一人稱視角,透過平庸的白人作家茱恩(June Hayward)的眼睛,揭露了出版界光鮮外表下的種種現實考量。書中,出版社對於「政治正確」的追逐,看似擁抱多元文化,實則淪為一種商業策略。為了迎合市場口味,出版社往往更傾向於包裝具有特定族裔背景的作者,並將其作品置於特定的文化框架之下。茱恩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盜用已故亞裔作家雅典娜(Athena Liu)的作品,並以帶有東方風味模糊種族背景的筆名出版,成功地搭上了這股「多元化」的浪潮。小說辛辣地諷刺了出版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對文學價值的漠視,以及對作者身分標籤化的操作。從編輯的選稿、行銷的宣傳到公關的應對,小說《最後的前線》描繪了出版產業的運作流程,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種種潛規則與價值扭曲。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