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陽明山的橫嶺古道,不同於其他步道口,有著佛心來的超開闊停車場。在假日一位難求的陽明山,能如此輕鬆愜意地停好車,無疑是為這趟旅程,揭開了最完美的序幕。
▲ 很難想像在陽明山竟有如此寬敞的停車場,為旅人省去了尋找車位的煩惱。
停妥車輛,我們朝著步道入口走去。古樸的木製「橫嶺古道」立牌靜靜地迎接著我們,一旁由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設立的「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警示牌,可愛的獼猴圖樣彷彿在提醒著我們,這裡是牠們的家,而我們只是短暫拜訪的過客。
位於陽明山的橫嶺古道,不同於其他步道口,有著佛心來的超開闊停車場。在假日一位難求的陽明山,能如此輕鬆愜意地停好車,無疑是為這趟旅程,揭開了最完美的序幕。
▲ 很難想像在陽明山竟有如此寬敞的停車場,為旅人省去了尋找車位的煩惱。
停妥車輛,我們朝著步道入口走去。古樸的木製「橫嶺古道」立牌靜靜地迎接著我們,一旁由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設立的「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警示牌,可愛的獼猴圖樣彷彿在提醒著我們,這裡是牠們的家,而我們只是短暫拜訪的過客。
文/Jason(台北市)
「爸,我們家有急難包嗎?」那天傍晚,剛升國中的兒子忽然問我,語氣裡有一種超齡的認真。
我一時愣住,腦中閃過儲藏室角落那個背包,裡頭只有手電筒和一個哨子,還有幾樣多年沒動過的東西。要補齊清單這件事,早就在生活的忙碌中被悄悄擱置。
晚飯後,我提議一家人一起把這件事完成。老婆也翻出家裡常備藥品、備用電池、影印的證件資料,邊整理邊叮嚀我們檢查保存期限。兒子坐在客廳地板,打開消防署的建議清單,念出每一項物資,讓我們逐一確認:「水有沒有夠3天?」「乾糧要分裝好嗎?」「這些藥是誰的?」原本只是臨時起意的整理,漸漸變成一家人有條不紊的合作。
我這才明白,急難包不只是應急用品的集合,它更像是一場家庭默契的演練。必須透過共同的討論與準備,把彼此的關心化成實際的行動。
舌尖上的故鄉風景:那一年,母親的粽香
報紙版面還未染上端午的喧囂,網路世界早已沸騰於南北粽的論戰。蒸煮的糯米、生炒的米粒,哪種工法才堪稱正統?哪一派風味才能贏得老饕的青睞?此時,我總默然不語,心頭卻清晰浮現起家裡的粽子,那滋味,若要強行歸類,或許是地圖上難以尋覓的「中部粽」吧。包裹其中的,不僅是豐腴的餡料,更是母親經年累月的時間與耐心。
童年時光,我總愛依偎在廚房門邊,癡癡望著母親將白糯米倒入熱鍋,以溫潤的豬油慢火翻炒,直至晶瑩剔透。那時,米香與醬香交織的氣息,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味道之一。飽滿的香菇在清水中舒展開皺褶,肥瘦相間的豬肉被切得厚實方正,還有那渾圓的鹹蛋黃,如同皎潔的月亮般,靜靜等待著被翠綠的粽葉溫柔包裹。母親總會輕聲囑咐:「肉要帶點油花才潤口,蛋黃可不能破,會帶苦澀。」那時的我,懵懂於食材的講究,只覺得母親的雙手靈巧如舞,棕綠色的粽葉在她掌中翻轉成優美的錐形。小小的我,站在氤氳繚繞的鍋邊,天真地以為,這便是世界的全部。
那時,我從未聽聞過南北粽的區別,也未曾想過這些細微的烹調方式,竟是劃分地域風味的隱形界線。粽子,於我而言,僅僅是粽子,是母親親手製作,屬於我們家獨一無二的味道。
負笈北上,在繁華的台北落地生根後,才逐漸領略「粽子學」裡的諸多門道。身邊的朋友熱烈討論著粽葉該選用月桃葉或竹葉,內餡偏愛花生或栗子,我靜靜聆聽,心中那份對家鄉粽子的情感,竟也悄然轉為一絲驕傲。我總忍不住插話,力薦自家那款先炒米再蒸煮的粽子,肉要帶著恰到好處的肥腴,蛋黃必須完整飽滿,蒸煮後的粽子口感軟糯而不黏膩,入口後還會散發淡淡的回甘。
假日早晨,窗外是颱風前夕特有的風景,雲層厚重,偶爾飄著幾絲細雨。本以為又是一個泡湯的週末,但台北的天空卻意外地綻放了些許陽光,正好前幾天滑手機,老婆看到朋友分享了一條聽起來就很詩意的步道——「十八份水圳步道」。照片裡那片幽幽綠徑和潺潺流水。事不宜遲,立刻整裝,驅車往北投的方向前進。
我們沿著東昇路蜿蜒而上,空氣中滿是雨後草木的清新。導航指示的目的地就在附近,但看到轉進泉源國小宿舍的道路比想像中狹窄,考量到路況不熟,我們決定將車安穩地停在東昇路旁的「泉源國小宿舍」站牌附近,開始今天的健行。
步行幾步,便經過了正在整修中的泉源國小多功能教室。教室旁,一條看似引人入勝的步道向上延伸,我們不假思索地踏上了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