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的日常看起來風平浪靜,像午後窗邊那一層靜謐光影,緩緩移動,毫無波瀾。但真的是這樣嗎?《宛如阿修羅》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最尋常的家庭日子裡,也可能潛藏著宛如戰場般的情感交鋒。
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是透過導演是枝裕和的電視劇改編。他用極其細膩的鏡頭語言,拍出一家人在餐桌上互動的微妙空氣——那既親密又有些壓抑的氛圍,讓我一頭栽了進去。因為喜歡這部劇,所以才又找了原著來看。
她的寫作風格很特別,看似家常,卻句句有刺。那不是鋒利的刀刃,而像是藏在棉裡的針,讀起來柔軟,卻在某一瞬間刺中你內心最深處。讓我「聽見騷動」、讀到心坎裡。
故事從竹澤家的四個女兒,意外發現年邁的父親竟然有外遇。這個消息像石子投入湖面,不只攪亂了對父親的感情,更牽扯出每個女兒心中長久以來的不安、壓抑與渴望。
向田邦子筆下的四姐妹,個個都不是完美的角色。大姊綱子熱情奔放,坦然面對自己的情慾,但她骨子裡的掙扎其實是對傳統規範的抗拒。二姊卷子看起來最像「好女兒」,做人做事圓融,為家庭犧牲奉獻,但她的內心也有各種隱忍無法出口。三姊瀧子有著強硬外表,內心卻極渴望愛;而四妹咲子,表面的開朗尖銳,其實是包裝了心裡的不安。
讀著讀著,我突然理解,為什麼這本書要叫《宛如阿修羅》。
「阿修羅」在佛教中是好鬥、易怒的存在。但在這本書裡,它不再只是負面的形容詞。反而更像是每個人在平靜生活背後的情緒暗流,是渴望、是嫉妒、是對幸福的抓取與害怕失去。
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吃」的描寫。向田邦子寫食物的方式,簡直是種魔法。壽喜燒的熱氣、鏡餅的儀式感、桌邊彼此交換眼神的瞬間——這些平凡不過的畫面,讓家庭的溫度與壓力同時飽滿地浮現。吃飯不是吃飯,是一場場無聲的心戰。
向田邦子早逝,卻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會過時的凝視——對家庭、對人性、對那一層層被日常包裹住的情感真相。
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位阿修羅。而向田邦子教會我們,不必否認他,而是去理解、擁抱他,因為那正是我們活著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