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很佩服作者,因為他挑明了要創作一本沒有謀殺案的推理小說,而且是長篇推理小說。光這個企圖心,就足以讓我感到佩服。我的觀點一向如此:是不是推理小說不重要,推理小說有沒有死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是小說,評斷的標準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好不好看?
很可惜的我必須這麼說,這本小說剛好落實了作者在書裡面引用美國推理大師范達因的說法「缺乏兇殺的犯罪太單薄,份量太不足了,為一樁如此平凡的犯罪寫上三百頁也未免太小題大作了......」
除此之外,這本書在沒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還能設計出一大堆的虛幻迷團,然後又讓偵探真的將所有的迷團都解開了,也算值得讚賞!但這本書最大的敗筆並不在前面所提得「沒有凶殺案」這回事,而在於「不好看」。
首先是人物的描繪太過於扁平化,沒有個性,老實說,我寧可希望作者乾脆將整個旅行團的成員設定成大學同班同學的畢業旅行,而不願意去想像身為大學哲學教授(或講師)的偵探主角,以及小學老師的女主角,會出現如書中的行為,更別提同一個旅行團中還有二十餘歲的美貌少女以及三四十歲的中年夫婦以及更多的年齡層,其行為舉止,卻沒有差異。與其暴露出作者技巧不成熟的缺點,不如開始就將背景設定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地方,我想「少年金田一殺人事件簿」在這一點上就表現的比較好。
其次,主角前往參加尼羅河之旅的動機實在太過於薄弱,雖然這一點都不影響事件的進行,但卻影響了讀者進入事件的情緒,只有這麼薄弱的動機,會使得主角用那麼大的心力去解謎嗎?
因此,整個故事雖然很完整的解決了所有的迷團,而且如作者所設定的沒有發生任何的兇殺案,但...既然沒有高潮起伏,又何必看小說呢?這就是這本書之所以不好看的最主要理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