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俗女養成記》以來,謝盈萱成了我心中「穩定發揮」的代名詞,她的每一部作品,我幾乎都不曾錯過。而這一次,在《忘了我記得》中,她化身為程樂樂,一位在照顧父親與尋找自我之間拉鋸的女兒,情緒內斂卻深具穿透力。這部影集沒有狗血翻轉,也不靠刻意催淚,而是像一鍋用時間與情感熬出來的清湯,初嚐時淡然,入喉後卻是滿滿餘韻。
這部作品由劉若英執導,帶著一種「女性書寫」的柔軟與誠懇。她不追求強烈戲劇衝突,而是用最平靜的方式,把人生中那些最無聲的情緒──無奈、疲憊、眷戀──娓娓道來。在她的鏡頭底下,家庭不再是價值觀的競技場,而是一個充滿裂縫、卻也努力修補彼此的溫暖場所。這種風格,讓《忘了我記得》帶著一種特有的、近乎文學的節奏:慢、穩、但深刻。
謝盈萱飾演的程樂樂,與秦漢飾演的父親程光奇,是這部劇的情感軸線。秦漢詮釋一位從威嚴長輩逐漸被失智侵蝕的父親,從困惑到清明、從堅強到依賴,那種情緒的浮沉讓人不忍直視。而謝盈萱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穩健細膩,她那種「沒有哭得很誇張,卻讓觀眾鼻酸」的能力,在這部戲裡再次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部劇最打動我的,不是刻意安排的催淚橋段,而是那種極為日常的困境:當父母逐漸年老、身體與記憶逐漸退化,作為子女的我們,該怎麼面對?程樂樂的經歷,不就是許多四十歲後的人正在走的路嗎?
她一邊要為父親洗澡、處理他的混亂與偏執,一邊又試圖保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她用脫口秀的方式轉化痛苦,試圖用幽默消化無力,這是一種極具有現代感的情緒出口。她說:「我從來不覺得我爸爸會變老,但那天我看到他的背影,我才明白,人,是一瞬間變老的。」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了我自己的父親。
不過,這部作品也並非毫無瑕疵。最明顯的,是程樂樂與丈夫(霍建華飾)之間的婚姻線。霍建華的角色過於完美,缺乏真實人性的複雜感,尤其兩人在餐桌上爆發的職涯衝突,看似劇情高潮,卻未能觸及真正的痛點。後段他遠赴新加坡又回來求復合,顯得有些「硬轉折」,不太符合生活邏輯。
此外,程樂樂當脫口秀演員的設定,原本頗具潛力,卻只淺嘗輒止。她的段子大多停留在表層的「自嘲」,未能真正深入挖掘生活的荒謬與悲傷,稍嫌可惜。
但不得不說,劉若英導演最動人的功力,就在於她能把旁支角色拍得極具分量。例如佳雲,在婆家過年時仍偷偷打電話回家,關心年邁父母;又或是蘇菲,總對人說父母住在國外,實則只是不想讓人看見自己「無人可依」的孤單。這些角色雖然只是點綴,卻讓整部劇的情感層次更加立體,也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生命的不圓滿。
劇中有句話深深刻在我心裡:「小時候總是覺得時間很多,恨不得快點長大,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突然覺得時間不夠用了。」這句話,在四十歲之後特別刺心。我們終於懂得珍惜,但卻也深知,時間已悄悄地,把我們推到了不得不面對離別、遺憾與沉默的位置上。
《忘了我記得》不是一部大張旗鼓的戲劇,它更像是一封寫給「每一個正在照顧家人、與自己和解的人」的情書。劉若英用她一貫的溫柔與節制,把我們最不願說出口的情感,一層一層剝開來,讓觀眾在無聲中掉淚,在平凡中體悟。
所以請記得——當記憶不再完整時,愛,依然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