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沒寫過日記,主要原因,大抵是因為個性懶散,實在無法持之以恆,但卻總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會記在心裡,如果被遺忘了,那就不是重要的,寫下來幹嘛?

直到近年,智慧型手機盛行,隨身紀錄變成了挺方便的事,甚至,可以影音同時記錄下當下 生的美麗時刻,多年之後,回頭翻閱這些紀錄,除了感嘆自己記憶力實在欠佳,多年後重讀當年的心情筆記,更是另番滋味。

但以智慧型手機"打卡"形式記錄下來的事件,本質上和日記,仍有許多的差異。"打卡"自始就帶著公諸於世的目的,總是炫耀成分多於自省成分;日記卻是極其私密的行為,即便是流水帳般的紀錄,也是記下自己心中所感,而非想向人炫耀的部分。

而更重要的事,隨著馬齒徒增,終於可以理解,當年老師所說關於寫日記的好處,確實是真的。寫日記可以反省自己、可以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可以修飾自己的文字運用能力、可以磨練自己的毅力、可以增強自己的記憶......。許許多多的好處,但我卻是在數十年後的現在,才略有體會。也這麼白白的虛度了這幾十年。

但,寫日記是一回事,看別人寫的日記,又是另一回事。

以前曾經流行過"交換日記"這回事,大抵是學生戀人想出來的玩意,認為透過交換日記,可以更了解彼此內心的想法。殊不知,當你的日記決定讓別人看得當下,你寫在日記中的文字,就不可能是真實的,必然加過修飾,必然帶有特定目的。也因此,我從未閱讀過任何一本以日記為名的出版品,因為,我總覺得那並非真實的。

但這本陳玉慧的日記藍,卻又有些許不同。

首先,當然因為我很喜歡陳玉慧,所以看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不同的。其次,雖然此書名為日記,寫作型態也確實是日記型態的隨筆,但,並沒有流水帳般的無趣、也沒有個人極端好惡的喜悅憎恨。那......讀者究竟會看到什麼?

我說著我在這本書看見的,其實是作家眼。攝影師有所謂的攝影眼,但我覺得,作家也有作家眼。作家吃飯的飯碗是一支筆,但就像攝影人常說的一句話:決定攝影作品好外的是鏡頭後面的那顆腦袋。決定一本文字作品好壞的,絕對也不是那隻筆,而是執筆的那隻手,背後的那顆腦袋。一個人無論有多豐富的生活體驗,終究因為時間的限制,有其侷限。因此一個作家若是永遠只能寫作自己體驗過的人生經驗,那麼他的創作生涯絕對無法長久。唯有透過觀察周遭所有人的生活細節,消化後轉換成自己的生活體驗,作家筆下的人物才能鮮活浮現,而透過不斷的練習,將這些觀察到的人、事、物,轉化成筆下動人的文字。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一直這麼在看。看一個知名的作家,會注意到周遭生活的那些事物?會想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記錄下來?而這些被記錄下來的人、事、時、地、物,又是否曾在那些作品中出現?而作家纖細的神經,體驗到的某些事,也透過文字,不經意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旣是讀日記的意料之內,卻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