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讀-聖母峰之死 Into Thin Air

聖母峰之死

會讓我想看這本書的第一個原因是:這是"阿拉斯加之死"作者Jon Karkauer的作品。

而阿拉斯加之死是我個人認為死前至少必須再看一次的百大作品之一。這本書陪伴了我的前中年期,滿足了我渴望曠野孤獨,卻又膽小不敢去追尋的夢想。

而一翻開這本書,才又發現,原來這本書是電影"超越巔峰"的原著。

之前曾經在第四台看過"超越顛峰",以電影來說,拍得不是太好,但以登山電影來說,又不差。很清楚地描繪了各式各樣的登山客,為了各種不一樣的原因上山,在山上,孤立無援時,徹底的展露出自己的本性。但當時在看電影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電影中出現了台灣登山客,而且是被徹底的貶低了的台灣登山客。

雖然我自己也曾登上過台灣的幾座百岳,但我從來不是登山客。之所以上山,(除了上玉山之外)都是跟著SHANICE走走的。我曾經問過SHANICE為什麼要爬山?她給我的答案很模糊,大致上是說,山上的空氣很好,登頂後可以和同行的好友暢快的喝商一杯冰涼的飲料......等。

我那時總跟SHANICE說,你們根本不是在爬山,你們是參加高山旅行團。一群人,請山親背公糧、帳篷,跟著嚮導走在既有的山間道路上,這哪能叫登山?

在我心中,應該要獨自一人(或少數幾人)帶著自己該帶的東西,想辦法在山林中找到自己的道路,那才叫登山。

但這樣的登山團也自有其樂趣。至少,我們心知肚明自己是肉腳,所以我們時常放棄攻頂,我們最常用來安慰自己的就是:山永遠在,何必急於一時。

就像登雪山那次,行前即知可能有雪,所以我們興沖沖的準備了冰爪。但到了三六九山莊睡一晚之後,隔天到了攻頂的時間,我們光是躺在床上聽到外面的風雪聲,就決定放棄了。同行的人有堅持要上山攻頂的,最終也沒能登頂。而我們只不過走下三六九山莊不到500公尺的距離,過了東峰,原本的大風雪天氣立即變成大太陽的天氣。山,就是如此的不可捉摸。

而另一次登大霸尖山,也是如此,行前那天,風和日麗,到了預定攻頂那天,卻是大風大雨,因此我們原定的大小霸等四座百岳,只完成了加利山一座。而等到我們準備回程,天氣又是風和日麗了。

至於攻頂後到底會不會產生,之前辛苦都是值得的感覺呢?

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從來沒有一次在登頂之後,可以告訴自己"這是值得的"。從來沒有一次有這種感覺。登頂之後,只會覺得非常累非常累,然後迫不及待的想下山找個可以休憩的地方。

但到了下一次有人找登山,情況允許的話,還是上山了。

我簡短的登山生涯,維持很短暫的時間,等到SHANICE懷孕之後,就中斷了。當時還天真的想,過個一兩年就可以再開始爬山了。不過,四五年過去了,一次都沒有。所以,證明了我真的不是登山咖。真正的登山咖,應該像書裡所描寫的那些人們,無論如何,都想再回到山上。

書裡面那些頂尖登山客所攀爬的聖母峰,當然不是我這種外行人所能想像的。(當然,我得承認,我曾經想參加聖母峰基地營的旅行團。)

我曾經這麼開玩笑過,台灣最高峰海拔都還不到4000公尺,但你一到西藏(或尼泊爾)海拔就已經超過4000公尺了。

高山症是所有登山客最怕的,而高山症反應也跟前述高山天氣一樣,變幻莫測。我登玉山時的山友之一,在距離排雲山莊前100公尺,開始有了高山症的症狀,一直嘔吐,因此只能留在排雲山莊,未能與我們一同攻頂。但等到我們回程下山,就過了排雲山莊100公尺,他又生龍活虎了起來,一路在前領路。但:這也是幸好他沒有堅持登頂,在排雲山莊養足體力,如果他堅持登頂,或許不是這麼好的結果。

因此,懂得放棄,是登山客非常重要的課題。不過,這通常只是我這種不算登山咖的登山客才有可能,真正的登山客總是不屈不撓,堅持向上。

但這,或許也是這本"聖母峰之死"所記錄的重大山難死傷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

台灣人讀這本書,不免會被書中對台灣登山客的批評撩起情緒。因此或許可以再看看另一個說法:九死一生

台灣登山隊是否沒有充足的經驗?挺有可能。但是否是造成這次重大山難的主因?這很難說,就像作者自己說的:如果風暴晚兩個小時來,可能部會有任何人員傷亡;但如果風暴提早一個鐘頭來,可能輕易奪走18或20條人命。

對於山,我們只能心存敬畏,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購書網址:聖母峰之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