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koo's nest7.jpg

【關於飛越杜鵑窩】

此書被稱為美國六○年代嬉皮時期的反文化運動經典之作。作者依據個人在精神療養院的實地觀察,以及長期接觸藥物的親身體驗撰寫此書。

以療養院為背景,刻畫院中握有權威的醫護人員,在不人性的道德體制下,冷酷無情地對待精神病患,而被社會拋棄的病人則試圖在邊緣反抗掙扎。本書藉以諷刺西方社會鎮壓異己、扭曲個人心智的非人性化。也因其內容提及性愛而飽受爭議,甚至曾被列為禁書。

1962年小說出版,1975年改編成電影,囊括該年第四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编劇本等大獎,成為奧斯卡影史上同時摘下五項大滿貫獎項的三部電影之一。

曾被評選為《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與《麥田捕手》《旅途上》並列「垮掉的一代」聖經、《衛報》「人生必讀的一千本小說」、熱望心靈書評(The Hungry Mind Review)「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關於電影】

改編電影是美國電影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被稱為「影視表演的必修課」。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美國電影協會(AFI)票選最佳百大電影、《衛報》「最佳五十部小說改編電影」第二名、Yahoo!「死前必看的一百部電影」;至今仍是IMDB觀眾票選十大佳片。

飛越杜鵑窩終極典藏版 (藍光BD)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主演:傑克尼克森
  • 發行日期:2010 年 09 月 17 日

 

蠍子讀-飛越杜鵑窩

飛越杜鵑窩(作者親筆插畫特別版)

 

Shanice看到我拿這本「飛越杜鵑窩」開始看的時候,問我這是什麼故事?我說了這是一本關於瘋人院的故事,她「哦~」了一聲,然後又問:為什麼瘋人院要叫杜鵑窩?(我心裡os:妳是小孩子嗎?問題那麼多!)雖然我其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但我還是發揮唬死人不償命的精神,說因為杜鵑鳥會把其他還不會飛的幼鳥推出鳥巢外致死,表示這種鳥從小有瘋狂的基因。Shanice聽了我的說法,很滿意的閉嘴了!

 

等我看完這本書,我又上網找這個問題,才發現可能不是這個原因。在台灣精神病院被稱為「杜鵑窩」,即有可能就是從這本書「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或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衍生開來的。

 

書中透過精神病院中的其中一位病人「酋長」的眼睛來看整個故事。酋長其實是個高大的印地安人,但他不喜歡說話、不喜歡和其他人打交道。久了之後,大家都以為他又聾又啞,也因此有他在的時候也不避諱的談論著秘密,因此他雖然不關心但卻可能是最了解醫院中大小事物的人。

 

在這間醫院中,裡頭的人們分成兩種:急性病人和慢性病人,慢性病人幾乎無法自己行動;但急性病人好不到哪裡去:說話言不及義、眼神渙散,而團體諮商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治療行為,反而像是打小報告的批鬥大會,治療團體的帶領者瑞秋護士正是透過這樣的手段,用這些靠他人打小報告獲得的資訊,侵蝕病人的原本就比正常人還脆弱的內心世界,而更慘的是:在「醫療行為」這樣的保護大傘之下,他們甚至不能表達任何不滿,以免大護士生氣,用更激烈的電療行為對付他們。

 

直到麥克墨非出現,杜鵑窩的生態開始慢慢產生改變。



麥克莫非其實並沒有任何精神疾病,他只是為了逃避監獄中的勞役,因此裝瘋賣傻來到精神病院「享福」。也因為這樣,大護士對付其他病人的手段對他起不了什麼作用。他甚至領導這些病人對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進行了多次的抗爭。但也因為這些行為,讓他成為大護士預除之而後快的首要目標。

 

杜鵑窩裡的病人,其實多數都是「自願」去的,也因為這樣,管理階層只要以「醫療手段」為保護傘,病人通常莫可奈何。但麥克莫非是「被迫」的,因此他對於不合理的管理制度,選擇了挑戰並試圖打破規則的態勢。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解讀,這本書重點就在於:一個人是否保有自由意志,正是決定他是否應該繼續留在杜鵑窩最重要的依據。

 

在現實社會中很容易發現:管理階層總是用對他而言最簡單的方法管理,而不是最合理(或有效)的方法。因此如果被管理者不試圖反抗,就不用奢求管理者會自行改善管理制度。

 

在杜鵑窩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也都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此他們無法飛越杜鵑窩。但試想:我們之中誰沒有脆弱的那一面,是不是只是因為我們懂得隱藏,因此就不需要待在杜鵑窩中?但即便沒待在杜鵑窩,我們真有把握勇敢的表達自己,不被現實的框框限制,朝著自己遠大的夢想飛去,飛越現實的杜鵑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corp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